,教材也很好,但学校经费不足带来的是老师工资低微、学校设施欠缺、教学资料不齐等直接问题;而农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课余又承担着繁重的家务。这些都加大了课改在农村学校推行的难度,不仅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受到制约,而且学生综合实践课等自主探究性活动也受到限制。
策略:
自力更生
开发特色资源
农村学校地理偏僻、设备落后,在先天上本就条件有限,再受经费制约之苦,课改进程自然处于落后态势。但以南安翔云中学为代表的泉州农村学校,发挥身处农村的地理特点,变劣势为优势,在课改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
据翔云中学卓东榕老师介绍,该校地处安南同交界处,村落分布零散、学校软硬件残缺,学生出门是山、入门也是山,信息极其闭塞。面对如此落后的环境,该校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就立足本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特色,开展旅游、生态综合实践课程活动。
翔云中学环境调查实践课程《小河在流泪》就是在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环境污染情况时,以学生们每天都能看到却熟视无睹、长期遭受严重污染的小河为调查对象。再如旅游类调查节目《走进尺五云峰》,也是引导学生挖掘本地的丰富旅游资源,让学生在走进家乡、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同时,学习到别的地方学生学不到的知识。
教师素质不同,穿新鞋走老路?
话题研究:黄献串(南安第一实验小学教师)
课改后的教材空间度大、知识面广,对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还是校本课程的确立,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搜集资料、上网查证、制作课件,这无形中给执教的老师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一方面,课改对教师来说是新生事物,他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受到自身素质、观念的影响,要改变也不是那么容易,很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
由于教师素质的差异造成对课改理解有误,一部分老师仍保留着课改前的教育观念,在上课时仍然习惯“一言堂”,在教学中保持着支配学生、控制课堂的欲望;一部分老师把课改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式化,有的老师几乎整堂课地让学生表演小品,有的老师整节课让学生讨论,还有的半节课看书半节课讨论。一节课下来,老师袖手旁观,任由学生随意学习,而学生在热闹之余却没学到什么知识。
策略:
课前课后
两手准备,灵活应对
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黄献串老师认为,从头讲到尾的“一言堂”教学方式和袖手旁观形式,说到底都是由于授课教师没有充分理解课标的要求、没有量身定做好教学目标。黄老师说,目标的设定,不但应该考虑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还应该考虑书本知识与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的联系,这样上课时才可能避免一味“填鸭”式的教师独霸课堂或者上课流于形式的情况出现。
同时,课改进行5年以来,课堂情况由单一转向越来越千变万化,动态生成的课堂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灵活应对课堂生成、动态推进教学的能力,做到以下两点非常重要:
一是教师要在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对课堂的可能性多作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什么情况,我要怎么来应对?黄老师说自己在同校老师《大禹治水》的公开课上,听到一位学生说大禹为治水十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舍不得家”、“三十岁才结婚、担心妻子问得慌”时,面对如此出乎意料的看法,授课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回归到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精神具有很大难度。如果没有对课堂可能性作好充分预测,一堂课就可能因此而中断。
二是在课后要加强对教学的实施情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