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唯一课堂,好像孩子一走出教室就脱离学习。其实只要老师和家长们有意识地“寓教于乐”,那么即使是一条街道、一个商标甚至一袋方便面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学习对象。
比如拼音教学,很多学校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这对处在识字辨音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很枯燥无味。而苏老师则把它变为一项游戏,她用毛笔写了许多拼音卡片让学生在课间或者课后玩“开心对对碰”的游戏,在寻找“碰头”对象的过程中学会拼音。
再如设立“识字加油站”、“错别字库”,平时在家里或者跟孩子外出逛街就可以引导孩子注意发现生字或者错字,一块店铺招牌、一个路标、一袋方便面都可以拿来作为发现对象。苏老师的这种办法还真管用。据她说,她教过的班级第一学期每人平均认字只有50多个,到第二学期人均识字一下子突破了500个字。
平时在家中,家长完全可以与孩子一起玩类似的辨音、识字游戏,把坐在教室学习的刻板方式变为活泼、有趣的游戏学习。同时还可以鼓励孩子定下目标,或者与孩子一同展开竞赛,看自己每天能认几个字,比比谁认得多。长此以往,孩子习惯了游戏学习方式,自然也养成了一种学习习惯,家长们也不用担心孩子在玩耍中荒废学习。
评价问题仍然令人不安?
话题研究:杜耿星(泉州师院附小副校长)
在课改前,考试分数不仅是评价一个学生是差生还是优生的唯一标准,也是评价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课改实施后,分数不再是统一化的标准,如何建立一套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对学生、教师、学校的有效评价机制,是各学校和教师极为关注、深受困扰的一大问题。
事实上,因为中考、高考的“指挥棍”威力,社会上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仍然是看分数、看升学率,所以相当一部分老师还是不自觉把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担心学生基础不扎实,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担心如果完全按照新课程标准,到时候在升学考试方面会不会吃亏,会不会耽误了学生。
策略:
教书育人
万变不离其宗
泉州师院附小杜耿星副校长认为,大家的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首先,既然提出了课改,今后的评价就自然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了。比如说如今的中考,就不以分数论,而是以等级论,考80分与考100分就不再被明显区分出来了,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再说,万变不离其宗。课改也不是不教书了,书还是要教的,只不过,现在更关注所有学生,而不是一个学生,而且是关注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如果大家都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杜校长说,最直观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仅仅简单的“你真棒”、“你真行”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客观中立的角度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参与到学生成长中。
对于老师的评价,杜校长透露,附小的做法是:不仅从任课老师所教学生的考试情况、平常布置的练习、作业中考查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水平,每学期还设立专门的教师反思课堂、教师公开课教研、基础教育论文比赛来考查,同时开展家校互动活动,进行家长调查,多方面多层次对教师做出评价。
经费欠缺,落实难度太大?
话题研究:卓东榕(南安翔云中学教师)
古话说:“民以食为天。”经费不足是制约课改发展的瓶颈之一。农村学校尤其深受经费之苦,在德化、惠安、南安等地,许多学校至今还没配备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基本教学设施,难于适应新课程实验的需要。
在南安某农村学校任教的潘老师形容自己所在学校的课堂是“上课教一教、学生读一读,念一下书教一下生字,万事大吉”。尽管课改的理念很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