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大的教育差距面前,徐州的回答是“无差别教育”,然而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并不顺利。
经过近3个小时的车程,美术老师邓颖来到了离徐州市市区将近100公里的丰县顺河中学,看到这里的情况后,她只能用两个字形容自己的感受:震惊。
这个乡镇中学里,教室里黑压压挤满了学生,大多数教室里有七八十人,其中最多的一个班有94人。晚上,学生住在由教室改成的宿舍里,一个宿舍80人,一张上下床睡4人。
邓颖是徐州市十三中的老师,此行和她一起来的还有体育老师曹莉娜及一位英语老师。
在这里,曹莉娜第一次给孩子们上体育课,却发现没有体育器材,而面对着半个长满了草的操场,她不知该说什么是好了。
同为公立初中学校,徐州市十三中与丰县顺河中学,一个是市示范初中,一个是最穷的县里最穷的乡镇中学。2004年,在徐州市“无差别教育”的实践中,这两所学校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学校”,开始了交流与帮扶。
“无差别教育”,这一说法的提出者是徐州市市委书记徐鸣,他把这项工作称为“扶弱抑强”:扶的,是弱校、穷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抑的,就应该是城里的强校、重点校了。
今年5月在徐州召开的“无差别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对无差别教育做出了高度肯定,徐鸣也由此出名。
“无差别教育”的良好初衷
“一些农村的学校连危房问题都没有解决,而城里的学校都装上空调了”,徐鸣说“这个差距也太大了”。
十三中与顺河中学正是城乡学校的两个典型:前者有图书室、计算机中心,有物理、化学、生物、劳技等多个实验室,还有专门的体育器材室、音乐教室及美术教室;而后者除了教学楼、一栋教师宿舍楼外,仅有半个操场,没有一间实验室,缺乏最基本的实验器材。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