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1月迎春杯被叫停开始,记者便一直在关注北京的“小升初”。
在整整半年的时间里,记者目睹了家长的疯狂、学生的繁忙、学校的无奈、教育管理部门的无助,似乎所有跟“小升初”有关的人都被卷进了一个怪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处,每个人又都在怪圈中不断地推动着它加速运转。
眼见着一轮“小升初”已经进入高潮并接近尾声,而新一轮的“战斗”即将开始,记者感到:“小升初”政策已经到了该反思的时候。
曾经有专家说过,素质教育的改革在小学阶段已经取得了非常不容易的成绩:不考试了,作业也不多了,很多小学生可以真正快乐地完成学业。
对于这样的说法,家长并不认可。
海淀区的高女士告诉记者,这个政策刚开始实施的时候,不少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每天都快快乐乐的,确实拍手称赞。
但是随着这个政策真正运行起来,她却发现孩子比以前更累了。
过去孩子为了“定终身”的一次考试而累,要为每一分而奋斗;现在孩子却是要为不知道多少次的考试而奋斗,因为孩子无论想上哪所中学都逃不了考试这一关,而且这种考试很少是拿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测验,于是孩子们不得不用学校学习以外的时间补英语、学奥数,另外还要上音乐、体育、舞蹈等特长班。过去只是孩子累,现在连大人也跟着一起累。“学校的负担减轻了,孩子们要上的补习班基本都是校外的,而且都是课余时间。没办法,为了孩子上个好中学,3年来我的周末都是陪着儿子耗在了各种补习学校。”高女士说。
许多家长呼吁:恢复毕业考试。
但一些专家们指出,恢复考试就等于是改革走了回头路。
也许专家和教育管理部门有他们的道理,但谁能为孩子越来越重的负担负责?
朝阳区一所“好学校”的校长曾经坦承:每年这所学校都要招收一定数量的“共建生”,这些孩子基本都是附近大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共建费”则成了学校一笔数额不小的创收来源。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