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催熟的孩子是社会的痛 |
文章来源:人民网 更新日期:2005-6-7 点击数: |
今年儿童节,各地纷纷开展活动,来欢庆这个属于孩子的节日。或是张灯结彩,或是各显技艺,朝气蓬勃,尽显儿童本色。然而,这个原本属于孩子的季节,属于孩子特性的时光,在许多世人的记忆中却被打上了“催熟的烙印”。“少年白发头”、“挑灯夜战”、“竞赛双休日”……过重的教育负担,催熟了一时的成绩,膨胀了父母的骄傲,却悄悄抹煞了学生的个性。
众所周知,催肥的猪没味,催熟的瓜不甜。“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模式,演绎的是“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分数命根”,急功近利的教学逻辑。机械的公式,证明的是1+1=2的规律,然而教育的规律绝非是机械的叠加。特别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扩展速率远远超越了人自身所能承载的能力空间。过量的灌输,违背了人的天性能力,导致的只会是学生心理和身理承受的超重;过早的开发,脱离了人的学习规律,导致的只会是学生后续发展动力的不足。“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缺乏动手能力”、“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等,都是对此最好的佐证。
伟大的思想家洛克曾指出,教育就是在人身上培养一些合乎人的天性的能力;同时必须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造就有益于社会的公民。蔡元培先生提倡“智育、美育、德育”,“三育统衡”;前几年全国各地开展的素质教育,学生减负运动,目的也正于此。然而目前教育终极目标的高考化,终究无法摆脱应试的牢笼。升学的藩篱将素质教育紧紧隔离,残留的也只是昙花一现的应付检查。课堂时间虽为压缩,而增加的实质却是学生身上的作业和家教市场的火爆需求。
一言蔽之,“早熟”现象原本是自然生物的偶然变异,“少年神通”、“天才”也是百年一遇的社会偶然。符合学习规律,符合人性特点的教育方是培养普众人才的正道,任何盲目的“催熟”行为,或许能催出一时的学习“巨人”,但更多将是被摧残成生 [1] [2] 下一页 |
|
上一篇文章: 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 下一篇文章: 七成女童性发育超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