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零食上做起恶心文章 |
文章来源:中国宁波网 更新日期:2005-6-6 点击数: |
据5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一些厂家在孩子的零食上做起“恶心”文章———标新立异地将食品制作成马桶、垃圾桶形状,在无锡的超市、学校附近小店中随处可见“疯狂马桶”和“老鼠垃圾桶”之类的包装食品,竟然颇受在校学生的欢迎。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但由于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存在从众心理、反叛心理,好奇心、模仿性强等特点,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倾向于外在美,而忽视内在美。以致出现把搞笑扮怪当个性,模仿“无厘头”电影中的恶作剧,甚至在手机短信里发“荤”段子等美丑不分的现象。当然,造成这些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由于影视、电子传媒日趋发达和超强覆盖,一些“伪大众文化”以满足大众心态中最一般的感官欲望,不断制造“新、奇、怪”。像流氓兔、蜡笔小新等“丑角”的流行,虽然含有后现代主义自嘲与寻找率真人性的成分,但美再跨出一步便成了丑。正如鲁迅所言,画家可以画花、画水果,但是不能画毛毛虫、画大便。有人惟利是图,大肆传播“丑恶”,而孩子们不善于识别,就会被牵着鼻子走。
审美教育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做到正确区分美与丑、高尚与低级、文明与野蛮。但学校审美教育的缺失,也为“恶心食品”等的流行提供了方便。笔者调查发现,影视网络、书刊等对中学生审美能力及趣味形成的影响占57%,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占32%,学校艺术教育只占11%,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艺术教育“不够”。
审美教育是对理想人生境界的培养与向往,是创造精神的人文基础。学校在音乐、艺术、文学等美育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画画唱唱上,而应着眼于人的精神之美与价值观念的提升。正如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的那样: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
[1] [2] 下一页 |
|
上一篇文章: 夏季驱蚊可以尝试绿色方法 下一篇文章: 飞机噪音影响儿童学习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