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理性别的自然认知,如果孩子在幼儿期不能及时完成性别认同,日后就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性别偏差行为,影响各方面的发展,甚至影响身心健康。
特搜:性别错位的他和她
“娘娘腔” 蒙蒙
蒙蒙的父母都是繁忙的生意人,他从小只能和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喜欢女孩,总在蒙蒙面前说女孩文静、漂亮、招人喜爱,让他穿粉色的衣服,戴小首饰,还给他留长发……随着年龄的增长,蒙蒙越来越觉得自己应该是个女孩子,不止穿衣打扮,连说话的语气神态也像足了女生,别人都偷偷叫他“娘娘腔”。工作以后,蒙蒙越来越痛恨自己的男性身份,觉得老天跟自己开了个玩笑,几经考虑,他终于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执意做了变性手术。
“假小子” 小琥
小琥爸是个军官,老说女孩的矫柔造作讨厌,还告诉小琥应该像男孩一样坚强勇敢,所以他从没给小琥买过布娃娃,总是让小琥玩军车模型和玩具枪。小琥也从没穿过裙子,天天穿着军绿或是海蓝的衣服,跟着其他男孩在部队家属区里乱窜。小琥爸经常摸着她剪得短短的头发,叫她可爱的“假小子”。
长大后的小琥保持了大大咧咧的性格,她觉得做个不受拘束的“假小子”很快乐。可是当她看到周围的女性朋友一个个都有了男朋友,自己却还是男孩子的“哥们儿”时,就有点着急了。
透视:性别错位缘何出现
先天原因
生物学研究表明,在胚胎期,人的性腺结构在发育初期倾向于形成女性器官卵巢,心理学家曼内称之为“夏娃原理”。如果缺乏雄性激素,胎儿在母体内就会引起男性大脑女性化,从而造成性别认同的困难。
后天原因
人的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我性别体象的理解,对神经内分泌和排尿等生理活动机制的初步明确,以及通过父母的示范作用、社会的强化作用和语言的影响等得以发展的。很多家长认为,性别认知是件自然不过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顺理成章地完成性别认同,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其实,除了先天原因的影响,一个孩子最终确认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主要是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渗透下缓慢进行的。如果外界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导向,孩子就有可能产生性别角色混淆。
孩子产生性别错位的3种家庭高危区
单亲家庭及其辐射区
单亲家庭里缺乏母亲的温柔细心或是父亲的果断自信,难以给孩子一个完整和谐的成长环境,长时间和同一性别成人生活的孩子比较容易偏离正确的性别角色,而很多家长对这种缺憾的影响却浑然不觉,等发现孩子的性别认同存在问题时,孩子已经偏离正常轨道很远了。
常见的还有由于父母一方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孩子的家庭。
不和睦家庭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成长于不和睦家庭的孩子性格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要么叛逆偏激,要么固执怪异。这类孩子在家庭的压力下无法正确完成性别认同,可能会把投射在父母身上的反感,转化为对某种性别的偏差态度。
家长误导家庭
比如,有的家长出于对女孩的偏爱或其他原因,将自己家的男孩“装扮”成女孩模样,(或反之)……长期“异性打扮”,会导致孩子产生性别认同混淆。尤其当孩子成长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陆续出现时,心理上更容易产生困扰。
影响孩子性别错位的其他因素
学校:
在最初的受教育阶段,孩子接触的“施道者”基本上都是女性,幼儿园的“男阿姨”自然是凤毛麟角,甚至在国内大多数城市的中小学校,教师性别生态失衡的问题也日渐凸显。男教师的一些性格和生理特点,是女教师不可替代的。学校男教师少,就如同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容易使孩子的心理、思维出现缺陷。而且多数学校还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把女生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男生。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