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四旧”、烧书、打砸抢一浪接一浪,传统文化那时完全被妖魔化成了洪水猛兽。我们现在清醒了,知道自己那时受的是畸形教育,想在孩子身上弥补传统文化的欠缺。我们这代人自己先天不足,想要辅导孩子,心虚,就只能求助于老师、书店、出版物。后来我又花了好长时间上网查相关的内容,发现现在所谓的国学教育倡导,大部分都是在喊口号,有针对性的具体方案尤其是面向中小学生的,少之又少!
专家观点:传统文化教育越早越好,适当的教育形式会事半功倍
叶嘉莹女士,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退休前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客座教授,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不久前记者曾旁听过她的一次讲座,印象深刻。
叶嘉莹指出,教儿童学古诗可以从幼儿园开始。一般人常以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如何能懂得古诗?这个观念并不正确。以她个人经历而言,教学占去了她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她教授古诗已有40年的经验。在海外教4岁到8岁的孩子学古诗,效果极佳。幼儿的记忆能力最强,若以唱歌、游戏及讲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有很大兴趣。
儿童教育专家、北京汇佳幼儿园的张嫒洁,一直主张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做起。她也指出,3—6岁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目前中国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最常见的是“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在这种成长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缺乏爱心,不尊敬长辈,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幼儿园时期开始的基础教育应当让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占据相当的内容。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小培养起来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传统文化经典中汇集了中国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比如:热爱学习,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这种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应当从儿童时期熏陶、浸润。
从今年春天以来,汇佳幼儿园尝试着开展了一些国学活动。他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涵盖范围,大致将这些活动分为6个方面:经典诵读、礼仪礼学、民俗民风、民族艺术、科学技术、传统健身。
他们先从环境设置着手,摆毛笔、挂国画,营造了一个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又依据不同主题,采取不同的授课形式,例如:《国学初探》这类旨在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课程,以参观参与的形式展开。在参观过程中,好多孩子对书画室的国画以及线装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用毛笔写字很好奇,许多孩子拿起笔来,开始临摹象形文字,写写画画。这次活动给老师们的一个最大的启发是,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做起,不仅效果好,而且可以避免成人教育中的枯燥沉重和强行灌输等一些弊端。
一位中学老师的经验之谈:国学教育“强制”胜过倡导
在采访中,清华附中高中语文教师崔琪向记者介绍说,清华附中大量的类似“强制”的文言文背诵,让学生受益匪浅。
但是这项始于6年前的教改实验,似乎只有清华附中一所学校坚持下来了。
清华附中教材特殊,选用的是周正逵编的高一文言读本。这样安排有自己的打算:高一一整年的语文学习要在背诵朗读中度过。清华附中2000年开始使用此教材,最开始学生不理解也不习惯,因为升入中学的考试考文言文的量很少,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初中相关考试,也主要局限在课内的文言文选段上。一般在初中阶段,文言文内容只占10%左右,而在清华附中,一进高中,铺天盖地而来的全部是文言文背诵,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不理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