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临川一中的校门,就能看见校园里一溜排开的“高考龙虎榜”
江西今年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三分之一出自临川,高升学率引来区外上万中小学生及“陪读”家长,当地政府成立教育集团意图做大做强教育产业,希望利用高考高升学率的烫金名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记者手记
临川的学校对外开放了优质的应试资源,而外地的家长和学生则需要这种资源。这种供需关系而造成的生源流动符合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只要应试教育继续存在,调整地区间教育资源的“择校”现象也就会继续存在。只不过,像这么大规模的跨地域的生源流动则是“择校”这一普遍现象的特例,虽然它并不符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阶段坚持就近原则的要求,但“临川现象”的存在却有其合理性。
对于经济尚显落后的临川区来说,利用自身“高考升学率高”的资源,吸引外来生源发展“高考经济”,似乎在情理之中。
而对于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把孩子送到偏远小镇念书,在目前高考地位依然不可替代的背景下,他们的功利动机多少显得有点无奈。
但同时,这种现象如果不合理地进行规范却是危险的,无序竞争是否会导致应试教育的进一步加剧?是否会加剧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基层薄弱学校是否会因此而增大与名校的差距?
即使现在看上去很红火的“高考经济”本身也是脆弱的,一旦哪天应试教育退出了市场,“才子之乡”还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吗?
本报特派记者孙昌銮江西抚州报道一篇题为《万名少年“留学”临川》的新华社报道让沉寂已久的“才子之乡”临川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
报道称,今年9月开学后,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各中小学上学的外地“留学”少年已经有1万人,其中以高中生为主。这些“留学”少年来自全国各地,不少是基础教育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一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到临川上学,甚至不惜迁居临川。
历史上,临川曾走出过王安石、曾巩、汤显祖、晏殊、陆九渊等文化名流,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
然而,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偏远地区果真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众多的外地学子前来求学?这是很多人都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北京少年临川“寻梦”
16岁的北京少年张子尧有着185厘米的身高,在他的高一同学里显得有点“鹤立鸡群”。
在西城展新小学和海淀外国语学校分别念完了小学和初中之后,今年9月一开学,这个北京孩子就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偏远小镇———上顿渡镇。这里是临川区委所在地,临川最出名的两所中学就在镇上。
中考未能得偿所愿“留学”临川
张子尧当初并没有想到自己将会在这里度过高中三年。按照他最初的设想,在初中时成绩不错的他想考取北京四中,然后再在北京四中实现自己从小就有的北大梦想。
然而,几个月前的中考并没能让他得偿所愿,于是,做航空旅游的母亲想为他找一所升学率更高的高中,后来听她在江西的客户提起,临川一中2006年高考中总共有24名学生考取了北大、清华,占了江西全省的六分之一。
费了一番周折后,16岁的少年张子尧带着自己和父母的梦想离开了北京,来到这个汤显祖留下过《临川四梦》的地方“寻梦”。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