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文章搜索
奇平视点为游戏说句公道话
更新日期:2006-11-20 点击数: 请双击滚屏阅读
地鼓励民间办学,用(在名牌大学范围以外)降低入门级高等教育质量的代价,换取高等教育惠及全民的好处,以及使中小学全面转向素质教育的好处。这也是给游戏解围的有效办法。 

  游戏的主要学习功能是增进隐性知识

  史蒂文·约翰逊写的《坏事变好事——大众文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值得全国家长一读,因为这本书有一个出色的序言—由胡泳写的《大众文化并非洪水猛兽》。所以我要做一个特殊的书评,一个针对书序的评论。

  胡泳抓住了未来学习型社会的一个根本问题:读书与玩游戏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读书,包括课堂学习、应试教育,是针对显性知识的学习方式;玩游戏,则是针对隐性知识的学习方式。

  以往的所谓知识经济,是以显性知识为代表的“死”的知识经济,也就是把知识“弄死为止”的知识经济。把知识弄死,有两种好办法:一种是死记硬背,一种是把知识物化,让知识变物质、软件变%B1%BC%B3%DB——变成%D6%AA%CA%B6%B2%FA%C8%A8A%CA%B6%B2%FA%C8%A8 target=_blank onClick="activateYQinl(this);return false;" class=akey title=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未来的知识经济,是以创意经济为代表的“活”的知识经济,也就是强调隐性知识作用的知识经济。它的“活”,表现在创新的活跃上。

  约翰逊在书中做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人类先发明%B5%E7%D7%D3%D3%CE%CF%B7总是顺从一条固化的、线性的道路。要我说,还要加一句:做作业最危险的特质或许在于,它往往强化“给定唯一结论而忽视选择自由”的学习方式。

  当然,任何人也不会脑子糊涂到要取消显性知识的学习,它毕竟是创新的基础。但同样重要的是,创新的主导方面,应当建立在隐形知识之上。沉溺于家庭作业与沉溺于游戏同样是不可取的。但适当的游戏,正好可以纠正应试教育带来的偏失。

  游戏本身并没有罪。相反,游戏具有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功能。正如胡泳指出的:“读书的时候,书的内容是第一位的,因为通过读书学到的是显性(explicit)的知识;而当你玩游戏时,首要的价值是游戏怎样促进你的思考,即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游戏更深层的意义是,在未来杂乱的信息和风险条件下,“在世界中发现秩序和意义,并做出决策去创造那个秩序”。胡泳还介绍了杜威的“附带学习”理论,认为无意学到知识是一种“附带学习”。“附带学习可能比学校中有关阅读、地理、历史等的学习更重要,因为它可以培北养学生面对未来生活最根本的态度。”

  回到“高考奇才”的事件上来。这位学生充满控制欲而缺乏控制力。就像身体缺了某种元素一样,导致发展不平衡。他素质中缺的是自主性,是应试教育没有让他养成自主意识,一旦失去外在控制,就会迷失自我。我认为这位学生的问题,不是游戏玩多了,而是玩少了;不是玩早了,而是玩晚了。小的时候游戏玩少了,长大了就矫枉过正。假如我是家长,我宁愿他从小多接触游戏,就不至于把游戏的课搬到大学来补了。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