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是给孩子的意外之喜。如果先让孩子预期每次做什么事就有什么结果,会让孩子失去内在动机。而且,今后容易做事过于讲条件。
谨慎使用惩罚
谈到罚,很容易的让人联想到体罚,事实上剥夺特权(如晚上不能看卡通片等),让孩子感受到外界不舒服的压力等后果,也是处罚的方式。关于体罚,有些专家认为,适量的体罚是可行的,尤其幼小的孩子对语言的了解能力不是很好,而父母的表达能力可能也不是非常成熟时,体罚可能就是最直接而有效的处罚方式。
但更多的专家认为罚的途径很多,不一定完全应用打的方式,尤其对具有攻击性的小孩更应避免,因为打本身就是一种攻击行为的示范,会让孩子模仿到或误认“打”本身就是处理事情的一个技巧。对于这类型的小孩,最有效的方法是约束,比如他出手打人,父母就抓住他的手腕,并告诉他“乖宝宝不打人”,马上将这个行为制止——
·父母不应带着情绪来处罚孩子,否则除了达不到处罚的效果,更可能会造成意外伤害。
·惩罚真正的目的是纠正、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在实施惩罚时,要给孩子做一个简单的解释。不要只是告诉他“这不行”,因为这样孩子没有真正学习到正确的行为规矩,处罚也失去了意义。
·避免让外在环境的因素,影响到处罚的原则。因为出门在外或有亲戚朋友在场,孩子做错事时,要态度坚决地说:不可以就不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坚持。如果是不可避免的因素,无法坚持,只好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温和的坚定
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温和的坚定是重要的原则。孩子都在试探父母规则的临界点,父母如果没有坚持,孩子就会一再得寸进尺。所以只要原则确立,自己一定要做到。即使面对2、3岁的幼儿,也要耐心跟他们一起约定原则。这些原则是孩子可以接受,父母做得到的。父母要注意,尽量不要在情绪激动时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许诺。比如:“你不乖,就三天不给你吃饭。”“你要好好睡觉,明天就买一个高级的电动汽车。”这些是父母做不到的,或者没有认真思考的。因为承诺无法实现,会给孩子错误的印象:反正你做不到,没关系!
以下是父母在运用奖励和惩罚矫正孩子行为时,应注意的事项——
·父母要有权威,不一定要严厉。在爱的基础上,相当的严肃是必须的。
·行为目标要具体,而且适合孩子的能力,比目前能做到的稍高些。
·坏行为的矫正,不是说或示范一次就可达到,需要不断反复练习,所以父母应有耐心,了解孩子的状况,陪伴孩子度过困难。
·把父母希望孩子做到的好行为列成表,贴在墙上,孩子做到了就标个记号(如给贴纸)累计一定数量可换得更大些的奖赏。这样可增加孩子表现好行为的动机。
孩子的行为不是天生就正确和规范的。只有依靠重复不断的练习、他人的鼓励或得到处罚后的经验去修正完善。因此,父母理解正确的观念,掌握灵活的技巧,再加上平时对孩子的观察、关心,便是发挥奖惩作用的最佳基础。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