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牛现在只有5岁,但是个头和体重都超过了同龄人。最近,他老是爱挑起事端,牛牛他们这幢楼的小朋友见了他都躲着走。每天牛牛妈去幼儿园接他,一群小朋友都围上来告状,说牛牛又打了谁,又弄坏了谁的东西。牛牛妈妈开始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但是好像效果甚微,“小暴君”依然进行着他的“野蛮行为”。
很显然,从牛牛的表现中可以分析出:牛牛具有攻击行为。一般,孩子的攻击行为常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玩具和食物等。而且,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以男孩居多。那么宝宝的 “野蛮行为”一样吗?这些“小暴君”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野蛮行为”一样吗?
取乐性攻击行为
以身体、言语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其他人实施攻击,以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如一些恶作剧,在同伴脸上抹墨汁,拉女孩子的辫子,把毛毛虫放进同学的文具盒等等。
报复性攻击行为
有的孩子受了别人的气,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式,从而使得攻击行为更加严重。
习惯性攻击行为
频繁的攻击性行为形成了习惯,在情绪低落或者亢奋时都有可能发生,而且形式多样,或说粗话骂人,或随手乱摸等。
迁怒性攻击行为
当孩子受到批评时,感到心中愤愤不平,不好向老师和爸妈发泄,只好把怒气发泄到其他小朋友身上。
模仿性攻击行为
在流行的电视、电影、游戏中,模仿其中的暴力行为。
妒忌性攻击行为
因为妒忌其他小朋友而产生的一种攻击行为,方式以语言为主。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属于纯粹好玩,有的则是由于某些心理上的狭隘,那么这些“小暴君”是怎么产生的呢?他们为什么会有各种“野蛮行为”呢?
“小暴君”为何而生?
1.儿童辨别是非能力差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宝宝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他们不能很好的辨别是非对错,所以,当电视、电影、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出现时,他们便会模仿学习,还以为这是英雄的行为呢。而且这样的攻击性行为还会在同伴之间传播,大家都认为这样做很神气。
2.攻击行为经常是不愉快情绪的自然发泄。
如果宝宝情绪过度低落,或者大人总是让他们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这时,孩子就要发泄不满的情绪了,他们的发泄方式不像成人那么多样化,可以听音乐、散步、运动,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的宣泄方式非常简单,常见的是大哭,当然,产生攻击性行为也是其中的一种。
2.父母的教养方式不正确,方法不得当。
孩子做错了事情,有的父母不分事由便打孩子,宝宝便产生了抵触情绪,对爸妈的这种行为感到不满,他们会把这种行为转嫁到别人身上,从而形成了攻击行为。
那么家里有个“小暴君”该怎么办呢?一般的说教往往都收效甚微,究竟该怎样才能将他们的“野蛮行为”化为乌有?
一、给孩子创造一个优雅的环境,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