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离女儿的小学较远,坐公交车需要四站路,而且上下车前后各要穿越两条交通干道。得知这一情况,很多朋友都说恐怕我们6年都得每天接送女儿了。我笑了笑,告诉他们不用担心,因为自打到学校报到那天起,我就已经和女儿约定,3天后便不再接送,让她自己凭学生月票往返。
起初,女儿对即将独自出门显得很紧张,有我接送的3天里,她每天默诵公交车站的名称,伸头张望窗外飞掠而过的标志性建筑,喃喃自语:“这里有个邮局,拐弯是麦当劳,对面是少年宫……妈妈,到了少年宫就要准备下车了,对吧?”
3天后,我给女儿一张手绘地图,目送她独自上学。地图上,我给她标出了沿途各公交站牌以及邮局、麦当劳、少年宫等的位置。我还跟女儿“约法四章”: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耐心等行人绿灯亮起;尽量走在人行道上,但刮大风时要注意避开巨幅广告牌;一个站台可能停靠几路甚至十几路公交车,要看清来车线路,不要搭错车、搭错方向;不要轻信我们会派人来接你,有时候,一个人走更安全。
第一次独自上路,女儿说她一路背诵“四大纪律”,紧张得出了一身汗。我和先生听了以后都很心疼,但万事开头难,教育孩子,有时候心肠得硬一点,鼓励孩子与潜在的依赖性和惰性做斗争。
果然,不出一个星期,女儿就完全放松下来了,甚至还自豪地向我们宣称,她是班上小朋友中第一个独自上下学的。我们才知道,老师在关于交通安全的班会课上,特别请女儿到讲台上给同学们介绍经验呢。“我把妈妈的‘四大纪律’都讲给同学听啦,老师直夸我胆大心细。”女儿骄傲地告诉我。
但女儿也不是没有出过“小状况”。有次,她在回家的车上被两个大女孩的谈话吸引住了,一不留神坐过了站,下车后才发现街景全是陌生的。我问女儿,当时紧张、害怕吗?她说,起初紧张了两分钟,镇定下来后,她认为应该先去看站牌,结果发现自己只坐过了一站。“然后,我就决定朝公交车来的方向往回走。”
“嗯,这个判断是对的。”我肯定了她的决策,“然后呢?”
“中途,我见到一位正在吃晚饭的报摊老伯伯,就过去询问,证实了自己的方向是对的,接着越走下去,周围的景物就越似曾相识,渐渐就认出了回家的路。”
女儿的当机立断令我十分欣慰,但我仍然追问了两个问题:“坐过了站,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轻松回家,你知道吗?”“怎么判断哪些人是当地居民,能够给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呢?”
女儿思考片刻,回答说:“我可以到对面的车站去,坐同一路公交车返回前一站;至于问路,找报摊老伯伯、商店阿姨最方便,修自行车的大叔一般也熟路。”
看来孩子潜在的能力比我们想像的更为全面,从此以后,我非但没有改变让她独自上学的决定,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心,相信这个锻炼对女儿有益。于是,为了训练女儿的识路能力,在去上兴趣班、去家教老师家甚至去公园时,我都有意识地带她走不同的线路,和她一起比较交通的方便程度及所费时间,让她知道,在大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
现在,女儿的方向感很强,任何线路只要走过一遍,就能牢记标志建筑,对路过的公交路线也了如指掌。这个小小“独行侠”已经升级为“小导游”了,每逢学校组织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抗战纪念馆,女儿都会帮同学设计出最经济的换乘路线图,被同学们称为“活点地图”呢!(文/湘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