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上,14岁的张安琪以一幅栩栩如生的国画《蟹》打败了众多选手,荣获了二等奖的好成绩。2004年全国残疾人汇演中,张安琪以一曲《天竺少女》荣获了最高奖—歌舞类启智奖。在她的这些光环背后,有着母亲宋群十几年如一日的悉心教育和特色培养。
看似无意的“填鸭”,实则有心的熏陶
很多智障孩子的家长都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带出去,觉得有这样的孩子是一件很丢脸的事,而宋群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让孩子见多识广。
和许多智障孩子一样,安琪也口齿不清,只有宋群靠着母性的本能能够明白她讲得是什么。一个音一个音地去纠正,孩子一遍没学会,她再教第二遍。先从生活用品开始,牙膏牙刷,电视电扇,一遍遍念给她听,常常都是她拿着实物演示给孩子看,像是导演给安琪看的情景剧,安琪的记忆力很好,最后都记下来了。
在这个基础上,宋群开始教孩子学成语,背古诗。古诗安琪都不能理解它的意境,宋群想让她被潜移默化,有一种文化的熏陶。而成语,她却尽量让孩子弄懂含义,在生活中能运用。比如,教孩子什么叫“爱不释手”。她就会解释“释”就是放下的意思,然后拿起一本书,告诉她妈妈很喜欢这本书,拿到手里就放不下了。安琪就会明白地点点头,那以后,只要宋群拿个什么东西,问安琪,“妈妈把它拿在手里不想放下来,这个成语怎么说啊?”安琪因为印象很深,就会脱口而出。
为了让孩子多识字,多增长见识,宋群一到假期就带孩子出去旅游。旅游结束后,宋群就会以孩子的口吻写个小日记“我今天去了水洞,水洞很漂亮。依山傍水,山青水秀。我爱我的家乡”。然后念给安琪听,安琪听得不是很懂,她就一个词一个词解释。每到一个地方,她都坚持这样做。最后,孩子因为玩得高兴,识字多了后,也愿意自己写日记了,念给妈妈听。
宋群每天都坚持放音乐给孩子听,和朋友一起去唱歌的时候,也会带上安琪。安琪四岁的时候,宋群惊喜地发现,她对音乐有了反应,乐曲响起的时候,安琪的眼神亮起来了,身体也开始舞动。这个时候她还没有想过去刻意培养孩子什么特长,只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快乐地生活。她却不知道,这些有意的熏陶,其实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垫下了良好的基础。
发掘潜藏的天赋,激发孩子的兴趣
安琪9岁的时候,宋群把她送进了本溪市育智学校接受教育。
在班主任邓老师的发掘下,安琪的艺术天分显露出来了。只要到舞蹈课,安琪就像变了个人,特别活跃,很爱表现,肢体语言很丰富,对舞点都睬得特别准。邓老师就专门根据她的特长设计编导了一套舞蹈“天竺少女”。而安琪虽然很有天分,但是却比较随意,跳一会注意力就转移了,同一个动作,正常的孩子可能几遍都学会了,而她却要十遍,二十遍,甚至上百遍。安琪的身材偏胖,跳一会就累得满身大汗。宋群就会带上小电扇,趁休息的时候,心疼地替孩子吹吹风,擦擦汗,鼓励孩子,你跳得真棒!听到母亲的赞扬后,安琪单纯的脸上就会露出一个甜美的微笑。
为了孩子的表演,宋群自己设计演出服,好几天熬夜绘图,为了搭配出最适合女儿造型的服装,一幅一幅的图案在她脑海盘旋,想象着孩子真的能像个天使一样翩然起舞,宋群的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动力。2000年,本溪残联举办一个活动,安琪表演了长达五分多钟的舞蹈《天竺少女》。宋群暗自担心,这样长的舞蹈别说残疾孩子,就是正常孩子也不一定记得住,坚持得下来啊。但是当她完整地看完孩子的表演,忍不住喜极而泣。安琪表演得很出色,没有跳错一个拍子,而且表情很生动,眉飞色舞。全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