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7日,北京晚报第二版用醒目的标题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叫做《胎教误导父母》,而且引题是“胎儿出生后才有听觉功能,在肚子里根本听不见音乐”,这与目前倡导的音乐胎教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此类对胎教的置疑,以往也出现在报张甚至于电视媒体中。那么,胎儿到底有无听觉功能,能否听见音乐以至于胎儿有无记忆能力、能否接受教育呢?为此,中央电视台记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独家专访,希望有助于帮助大家解开胎教中的疑问。
丁宗一,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儿童保健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儿科研究所儿童健康与环境研究室主任,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今年12月,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北京市妇联等单位共同召开的“儿童有权拥有最佳人生开端”专题报告会上,就胎教做了专题报告。
贾晓芳,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1985年至1995年师从我国近现代第一位从事胎教研究的妇产专家宋维炳教授研究胎教,1995年5月与宋维炳教授合著的《胎教必读》一书,一直沿用至今。
邵道远,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我国第一位从事人体透声试验的声学研究者,是胎教传声器的研究发明者。
胎教的思想最早起源于中国,我国古代许多典籍当中都有关于胎教的论述,《史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记述了周文王的母亲在怀孕期间非常重视胎教的事例。这以后在祖国的医学各个版本当中又有许多关于胎教的论述。从古代的胎教来看,流传最广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说是“口不出傲言,耳不听淫声,目不睹恶色”这三句话。但丁宗一教授却认为:在中国古代,所谓胎教就是对妇女的限制、管制和压迫的一个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三从四德的一个范畴。而贾晓芳大夫却不这样认为:“古书中记载规范孕妇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让胎儿发育得更好,使胎儿的身心各方面都健康,它不存在限制妇女这个方面的问题,因为在西汉贾谊著的《新书胎教》当中,就提到了周文王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来正确地影响胎儿。”邵道远教授也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口不出傲言,耳不听淫声,目不睹恶色”是因为这样的声音和动作都是刺激性很强的东西,孕妇应该避免,这样孕妇才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这也是古代胎教的一个精髓。
在对古代胎教的思想认识上,专家存在较大的分歧。那么,他们对现在的胎教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丁教授:在不同时代,这个名词的内容也是不一样。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胎教,它没有任何自然科学基础,也就是说它没有提供,按照科学严格设计和论证的东西,还是一个是是而非的一个概念,没有任何证据,它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科学的。
贾晓芳:胎教应该属于优生学范畴,而优生又是全世界公认的一门学科,优生学主要分为预防性优生学和促进性优生学,预防性优生学包括产前诊断,计划生育等。促进性优生学包括使优者更优,是能够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门学科,而胎教的研究正是为了提高人口素质,所以说它应该是属于优生学范畴的。
如果抛开理论性的争执,我们是否能找到另外一条思考的途径呢?在采访中我们发现,邵教授曾经参与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1986至1989年,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邵道远教授为了解开声音在子宫内的传播之谜,和北大人民医院妇科专家联合做了一个人体透声的实验,邵教授说,当时的实验分两部分,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进行动物性实验,就是把麦克风包裹在等同于孕妇脂肪厚度的猪肉里,而后在肉的周围放音乐。实验结果发现从肉里接受到的音乐,高频声音损失比较多,原来比较明朗亮丽的音乐,变得比较沉闷。第二个阶段就是找了四位准备做堕胎手术的孕妇。由妇产科的医生把一个很小的麦克风通过零的角度,放置在子宫中胎儿的附近。这样从空气中传到孕妇腹部里的音乐就全部被记录了下来。回放的结果,与用猪肉做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就是两千赫兹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