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安全警钟天天敲,还是出了事
12月5日下午,一场发生在自己眼皮底下的入室盗窃,让经常在饭前饭后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周先生哭笑不得,同时也给不少长期将孩子安全教育仍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家长们敲响了警钟。
家住琴台路的周先生告诉灵通妹,当天下午4时许,独自在家的儿子小明(化名)听到有人敲门后,警惕地通过防盗门上的“猫眼”打量叫门的陌生男子,“你找哪个?”见有孩子应答,陌生男子赶紧说:“我是你爸爸单位上的同事,你爸正在单位上作报告,忘记带重要资料了,让我帮他回来取。”儿子一听是父亲有急事,没加多想就开了门。进门后,该男子开始走进房间里翻东西,小明以为那男子是在帮父亲找资料,就没多过问,独自走开做功课去了。
5时,下班回家的周先生与正欲离开的陌生男子在自家门口撞了个正着,正想问个明白的周先生被该男子喊到一边:“我是你儿子学校的班主任老师,今天来家访,最近你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好……”话还未完,该男子便急忙称还有其他学生等着他去家访,匆忙离去。周先生进屋后,发现家中被翻得乱七八糟,大惊之下回过神来,迅速冲下楼,但小偷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事后,十分苦恼的周父告诉灵通妹,自己平时没少在饭前饭后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也没少利用报纸或电视上的案例提醒孩子要防范陌生人,但没想到还是出了事。这中间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学校:危机教育被普遍理解为“安全教育”
12月7日上午,针对“危机教育”问题,灵通妹对我市部分学校进行了采访。
玉林某小学的高校长把灵通妹的问题理解为“安全问题”。据高校长介绍,该校上个星期刚组织了一次“平安娃娃安全行”活动,针对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校方在对娃娃进行日常教育的同时,给出了50道关于安全的试题,该“考试”不设标准答案,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娃娃进行教育:一是让娃娃了解身边的不安全因素,二是让娃娃学会对不同的危急情况的处理技巧,三是让娃娃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高校长称,该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效果还不错”。
成都市某实验中学为确保学生安全,从本学期开始,给每个学生发放了一册由学校自己编写的《安全教育手册》,该手册把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归为九十多项,具体细化到“在家中遇上高压锅爆炸怎么办”“在路上遇到坏人抢劫怎么办”等等。该校德育处杨主任特别向灵通妹强调,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比如长期聘请当地派出所所长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
灵通妹通过采访发现,不少学校的负责人把危机教育理解为“安全教育”或“法制教育”,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危机教育课程,而是把“危机教育”仅仅纳入安全课、德育课或生活课,内容也只是涉及日常生活中的人生安全、生活自理等方面。
媒体:生存教育=生存“性”教育?
危机教育实际上是这两年正流行的生存教育中的一部分,家长和学校对危机教育的理解有偏差,那么,部分媒体在这一问题上是否也负有一定责任呢?
全国首部面向中小学生生存教育的读本———《生存教育在中国》本月将在深圳面世。消息一出,媒体纷纷报道,针对该读本,北京某报的标题是《十四招“秘笈”教学生防色狼生存教育读本面世》,南京某报的标题是《教科书编入“防狼”招数》,某网站用的标题是《教科书编入“防狼”招数教中小学生防范性骚扰》……似乎生存教育就是生存“性”教育。
“生存教育”包括的范围应当很广,如家庭生活、火灾逃生、遭受侵扰、审慎交际、青春危机、心理健康、理性购物、网络安全、交际礼仪等等。但经过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如此一“炒”,本来对青少年大有益处的教材,仅仅被“提炼”成了吸引眼球的东西,其正面意义大打折扣。专家:危机教育不仅仅是防火、防骗、防色狼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