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电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大学生选择了“人情求职”。据东方早报报道,宁波市城调队最近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一项调查显示,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宁波近15%的毕业生支出过“公关费”。
本次调查对象为宁波大学、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和浙江省轻纺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的300名应届毕业生。其中,对求职成本的调查结果表明,毕业求职学生人均求职成本为457.45元。在所有为求职而付出的费用中,印制资料费发生率最高,交通费支出最多。96.5%的求职学生发生过印制资料费用,所有学生交通费支出达35655元,人均123.80元。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其中有43名学生支出了“公关费”,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4.9%,且此项支出高达人均668.37元。
负责这项调查的沈伟江解释,“公关费”指的就是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托关系”的费用,包括学生本人以及家长为此请吃饭、送礼等各项费用,该项费用的数字由被调查学生填写。“实际托关系找工作应该高于这个比例,”沈伟江说,“有些学生托了关系没花钱,而有些则不愿意透露或者不清楚家长花了多少钱。”
大学生的“人情求职”与当前中国就业环境息息相关。调查表明,40.6%的学生认为找工作比预期“困难”,他们包括33.5%已找到工作的和53.4%未找到工作的学生。此外,55.2%的学生表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各种歧视。求职的艰辛也使学生对工作后月收入的期望值下降。50.3%的大学生将期望月收入定位在1500——2500元,12.2%的人则选择800——1500元。该调查据此认为,宁波大学毕业生月收入的心理底线为800元。
浙江省人事厅有关人士说,“人情求职”似乎情有可原,但客观上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造成平等就业权变成实际上的不平等,“有钱有关系的可以找到理想工作,贫困家庭子女找工作则变得异常艰难”。
该省教育厅学生管理处处长周加敏坦言,这种现象客观存在,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对学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对花钱“走后门”的效果,周加敏持保留态度,“企业看重的还是求职者的能力。随着用人机制的完善,人情求职很可能受到企业的排斥,效果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