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研讨北京35中延续80年的"志成精神" |
文章来源:新闻 更新日期:2003-10-9 点击数: |
新世纪的“学校文化”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内涵?北京一批知名教育家近日就革命先驱李大钊创办的北京35中学延续至今的“志成精神”展开研讨,认为建设名校应从建设人文环境着手,依靠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由师生们共同塑造形成。 有志者事竟成--李大钊80年前在北京与同伴们创办志成学校时确定了这样的宗旨。充满理想的一代革命启蒙家们,立志要在这简陋的校舍里培养出能做民族栋梁的建设者、科学家。这理想的火炬延绵至今。志成学校后改名延续至今,就是今天的北京35中学。35中校长郝日达说,今天解读“志成精神”的深刻内涵,就是要把先驱们倡导的这理想的火把继续高举,传承革命先驱们倡导的“志成精神”,让学生成才。具体地说,目前这所中学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格局。 教育专家们近日就此话题进行了研讨。他们从“素质教育”说到学校文化、学校特色,提出许多当今值得注意的问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说,学校的特色不是办几个“特长班”就能办出来的。远大的理想,理想教育在所有活动里都要贯彻始终。有理想的教师、育出有理想的学生,经过时间的积淀,才能使学校办成好学校、名学校。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建明则认为,“精神资源”是学校的一种特殊动力。办学校,有时会迁址,有时会重建,但只要有这“精神资源”在,名校不管到哪里都还是名校,就像当年战乱中的西南联大那样。办大学、办中学、办小学,道理都是同样的。 从志成学校到35中学,这所“红色学校”培养出了许多享誉海内外的政治家、科学家: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原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现任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两弹元勋”邓稼先,旅美科学家邓昌黎都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北师大博士生导师金盛华教授说,北京35中延续80年的 [1] [2] 下一页 |
|
上一篇文章: 北京农村小学100%开电脑课 提前完成任务 下一篇文章: 专家给厌学小学生开药方:每天玩一小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