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词掀起一场风波
接宝贝回家的时候,毛毛妈收到老师写的一份家园联系册,老师诚恳地说出了宝贝在幼儿园的近期表现:
毛毛是个聪明的小朋友,很有主见,遇到事情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是好现象。但是有时他表现得任性,这需要老师和家长平时多给他讲讲身边一些好的例子,给他讲道理。另外,毛毛与小朋友交往时,有时把握不好交往方式,出现一些不够友好的攻击性行为,再者,他的个子比较高,力气较大,所以当他和别人发生冲突时,对方容易受伤。平时我们要经常提醒他,与小朋友遇到矛盾时要找老师帮忙,不要先动手。他现在能够找老师说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了,但通常是在发生攻击性行为之后,所以还需要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提醒他遇到事情先想一想,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拿回家后,妈妈把信念给全家人听,宝贝也在听,他们的情绪很激动,“攻击性行为”让毛毛全家人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全家人都无法面对这份家园联系册,奶奶哭,妈咪哭,宝贝也哭。宝贝还问“什么叫攻击性”?妈妈到单位后又把这份家园联系册的内容念给同事听,同事安慰毛毛的妈妈:老师不应该这么做,这样写是不对的。
爸爸妈妈彻夜未眠,后来一起找园长倾诉。以前毛毛特别喜欢来幼儿园,可最近一段时间不爱来幼儿园了。
错把心理现象当成品德问题
1.父母的紧张情绪让宝贝惊慌失措
在幼儿园里,类似毛毛妈收到的家园联系册,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园联系内容,但是毛毛全家人面对这份家园联系册表现得过于紧张和恐慌了。家长的紧张情绪进而感染了孩子,使毛毛也惊慌失措,对上幼儿园的兴趣大减。可见面对孩子的“缺点”,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2.了解宝贝发展特点才能避免紧张
因不了解而紧张。从表面现象看,家长的紧张源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唯恐孩子在成长发育中有什么闪失造成以后无法弥补的遗憾,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并形成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普遍都存在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其实,一切非理性的情绪和状态都是因为对事物缺乏足够的了解造成的,而且人在莫名其妙中最容易失去冷静与平和的心态。因此,孩子是独生子女并非家长紧张的根本原因,关键还是家长对孩子的发展特点不够清楚。
3.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很多父母重视孩子的品德问题而忽视心理问题,并常常把孩子的普通心理现象“上纲上线”成为人处事方面的思想品德问题,早早地就给孩子下结论,并且无限夸大地推测:这样下去还得了!得赶紧把孩子出现的不好苗头给掐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小时候有了什么问题可以不管不问了,而是要先学会区分普通心理现象和道德品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有针对性、有方法地对孩子实施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比如,大人喜欢跟小孩子逗着玩,要孩子手里的东西,孩子若不给就下结论:现在的孩子真自私。孩子正玩得专注,大人与他打招呼,他“理都不理”,于是就下结论:这孩子真没礼貌。有的孩子总爱跟大人发表相反的意见,于是就下结论:这孩子太任性了。毛毛出现攻击性行为,全家人恐慌得不得了:这孩子怎么学会欺负人了?凡此种种,都属误会。
4.尊重宝贝就要尊重他的心理现象
其实,上面描述的几种情况都是孩子在成长发育中出现的正常心理现象,后面跟着得出的“结论”则是不正常的品德缺欠。我们常说要尊重孩子,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尊重看似不妥当的心理现象。因为孩子不能描述自己的心理世界,大人也时过境迁,常常会误解孩子的心理现象。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身心都正在成长中的个体,就像我们不能责怪孩子的手太小、骨骼太脆、个子太矮等身体发育现象一样,我们不能责怪孩子的心理不能像大人一样成熟、健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