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文章搜索
孩子能否上实验幼儿园取决于家长学历?
更新日期:2003-6-26 点击数: 请双击滚屏阅读

  检查日报消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这是中国人对“出身论”的精辟概括。中国人的“出身论”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历经数朝数代,延续至今。虽在两千多年前就曾受到强烈质疑,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唤醒无数平民百姓,但似乎对“出身论”的影响并不大,以至于以“出身论”(世袭制)和“等级制度”为基础的封建制度仍延续了近两千年,而这一思想的流毒更是流传至今。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出身论”才真正被扔进历史垃圾堆。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进入21世纪的中国,有人又从历史垃圾堆里把它拣了回来。在辽宁的沈阳市实验幼儿园又出现了新版的“出身论”。该幼儿园规定,所有进入该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必须达到大专以上(含大专)的学历水平;否则,不予考虑。(见6月23日《辽沈晚报》)

  恕笔者寡闻,近几年来,许多城市的优秀中小学和幼儿园都生源充足,竞争异常激烈,但未曾听说过把家长的学历作为先决条件的。沈阳市实验幼儿园的做法真是让笔者开了眼,相信也会让很多人开眼长见识。笔者认为,幼儿园的这一做法简直荒唐透顶,是落后的“出身论”和等级观念的沉渣泛起,与文明社会的本质和要求背道而驰。

  首先,侵犯了孩子的平等受教育权,依家长的受教育状况将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违反法律平等原则。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大家都是平等的。以孩子家长情况决定孩子是否能够入园,显然是违反法律的。

  其次,违背自然规律,是典型的“先天决定论”。幼儿园的目的是明确的,即招收聪明、可塑性强的孩子入园。但问题是,家长学历高不意味着孩子的素质一定高。而家长的学历低,孩子也可能是好苗子。家长学历与孩子的关系并不是绝对和一定的。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有多少政治精英、文化名人和科学巨匠出生在目不识丁的家庭,可谓数不胜数。因此,幼儿园采用这种方法“卡”苗子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第三,制造人为的不平等,助长一部分幼儿的优越感,同时增加另一部分幼儿的自卑感,对幼儿的身心发育不利。平等意识、自尊和信心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由于家长学历高幸运入园的孩子,必然会产生优越感,认为自己生在好家庭,天生就比别人聪明,天生比别人受待敬。而那些因家长学历达不到要求,而无缘入园的孩子,则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天生就不如别人,因为自己没有“摊上”高素质的父母,将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不良印记。这与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向也是相背离的。

  现实不容回避,目前在很多地方确实存在“僧多粥少”的棘手问题,这不仅存在于幼儿教育领域,义务教育阶段也非常突出。与此同时,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又良莠不齐,这就形成了多年来积重难返的“择校风”和“择园风”。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只能采用这种对孩子成长不利,同时又涉嫌违背平等原则的“下策”吗?

  当然,面对难以接受和“消化”的生源,幼儿园限于教学资源,也很无奈。首先,幼儿园没有采用直接用钱买入园资格和靠各种关系入园的做法,还是值得赞赏的。但采用这种“卡”家长学历的做法也显得非常荒唐。其实,孩子入学难,入好学校更难,这已经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社会问题,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幼儿园)和教育系统,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公民的受教育权问题。令人欣喜的是,目前许多地方都在努力改造薄弱学校,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学前教育似乎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应有重视,存在举办者成分复杂、教学设施设备及教师配备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总之,“出身论”尽管荒唐,但它是被逼出来的,我们对这种做法进行评论和指责的同时,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彻底消除产生各种“荒唐做法”的土壤。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