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可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却越来越差。最近,哈市接连发生了多起青少年自杀事件,青少年因自杀而导致死亡的占诸多死亡因素的榜首。
青少年自杀现象让人忧
哈市某学校五年级学生李爽(化名)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几乎没有朋友。其父母是经商的,平时很忙对他关心得很少,李爽感觉一直很寂寞。放暑假时,父母答应带他去旅游,却因临时有应酬而取消了。李爽对此非常生气与伤心,认为父母都不关心他,活着也没有意思,就准备跳楼报复父母。幸亏邻居及时发现,并报了警,消防队员将他解救了下来。
苗壮(化名)是一个品学兼优的14岁少年。前不久的一个周日,苗壮放假在家里玩网络游戏,其母发现后批评了他几句。当日晚,他在自己的房间学习了一会儿后,又玩起网络游戏,正巧又被妈妈发现,妈妈又批评了他几句。可次日凌晨,一位路过的司机发现苗壮趴在路上已经身亡。原来,苗壮是跳楼死亡的,跳楼前,他还写了封遗书:“也许这个世界对我没有半点怜惜,有人似乎老在管着我……妈妈对我已经丧失信任和信心,我也决定不待在这个世界上……”记者经调查了解到,类似的自杀事件还有很多。
自杀缘于模仿
对于接连不断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哈市团委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医学博士张大生认为,许多青少年自杀跟他所接触的事物有关系。时下,各种传媒、影视作品里都有关于打杀的镜头,关于死亡的描写也非常多。甚至许多影视作品竟然把死亡当成解脱来宣传,影响了青少年对死的理解。尤其是在一些网络游戏中,有许多互相厮杀的游戏,而且游戏里经常出现一些打不死的英雄。这种“英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他们有了“死就是游戏”的想法。
自杀可“传染”
国家卫生部曾公布,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
在1995年至1999年全国人口最重要的死因中,自杀列第5位。而在15至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更是第一原因,其中青少年是其中的高危人群。而且心理问题越来越低龄化,焦虑、抑郁情绪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还有青少年迷恋网络和屡见不鲜的逃学出走现象等等。
但更“要命”的是,自杀具有“传染”性。张大生博士分析认为,许多人自杀是受到家族的影响,很有可能在其家族史中,有过自杀的案例,而且自杀也会“传染”给周边的人。我国每年有约200万人自杀未遂,而每一个有自杀行为的人,会对周围至少五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
死亡教育滞后很可怕
其实,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生老病死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问题。对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所有问题,包括死亡,都应该得到科学、认真的解答,这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可是,人们对死亡经常这样解释:如奶奶去世了,你会告诉孩子,奶奶“睡着”了;亲友突遭变故死亡,你会对他的孩子说,他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很美,只是现在你还不能去……
对此,张大生认为,这是对“死”的最大误导。他认为,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人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他们之所以自杀,有些是因为自己不懂得生命的宝贵、害怕面对挫折,但更多的孩子不知道也从没想过死对自己和亲人意味着什么。在我国,“死亡教育”尚处在空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