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初春,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等9位文化界名人,在全国政协会上紧急呼吁:“赶快建一个幼年古典教育学校。”1998年中国青基会开始组织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2002年4月6日,“安定门国学馆”在北京孔庙正式开馆。一群4~6岁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整齐地诵读经典段落。在中国的一些乡村,也相继出现了几个孩子围着“老乡绅”上“私塾”的现象。
经典诵读活动在华人社会不断深入开展。到目前,中国内地已有40多个城市的数百万儿童积极参与,台湾、香港也有100万儿童参加。此外,此项活动还遍及新加坡、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
面对“国学热”这种现象,有人喜有人忧,社会上涌现出了不同的观点。究竟该如何认识,我们不妨一起来探讨一下。
经典诵读的动机在哪里?
“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不发扬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为了使娃娃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弘扬国学。”
几乎所有支持国学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在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社会变迁的纷繁复杂。更重要的是国学能够使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那么家长们又是出于怎样的动机来支持国学热的呢?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单纯为了让孩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素养。这些家长相信,“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可以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儒化,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们认为,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高尚境界的表现。
——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操守。家长们普遍认为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道德修养渗透在古诗文中,将对孩子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出于功利性考虑。家长们认为孩子早早接受传统国学的熏陶,一定会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有的家长竟然赤裸裸地表明:“只要孩子坚持上国学班,日后应付一篇高考作文应该不成问题。”看来,在某些家长眼里,学国学仍然要为考大学服务。
——虚荣心作怪。别人家的孩子穿着唐装,摇头晃脑背经典,自己的孩子怎么能落后?于是,像对待各种特长班一样,家长们开始在国学上互相攀比竞争。
——出于无奈的逃避。有的家长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与其让电视广告词填满孩子的小脑袋,还不如让他吸纳传统文化经典。”
从根本上说,还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促成了“国学班”的火热。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确需要代代传承,但如果将其限定为是为了个人的成功或荣耀,必定使经典学习变得肤浅、狭隘。作为家长,首先要端正态度,站在一个社会和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国学。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对“国学”学什么、怎么学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经典诵读究竟读什么?
所谓中国的经典,就是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许多人反对读经典的主要原因在于,古文中有许多封建思想糟粕,它的教条和僵化,与强调开放、创新的现代精神有诸多不合,同时,古文风格和体例在现代生活和写作中也已经不被常用。
但是一种极端的观点却认为,儿童非“原经”不读,只有从“真经”入手,才能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事实上,古文经典大都比较晦涩难懂,不大适合儿童学习。
我们赞成另外一些国学倡导者的观点:文言中有糟粕,但更有精华。经典不必全读,可以从儿童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出发,选择适合儿童的章节。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学性、知识性到道德启蒙都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和水平,盲目学习只会自欺欺人,误人子弟。
经典诵读怎么读?
一些国学班的授课老师一致认为,国学班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台湾学者王财贵教授竟然直截了当地表示:“我教给孩子的都是些冷硬、原始的东西,让孩子们自己去发酵,至于会不会发酵、何时发酵,我不知道,我只有等着。”
相反,刘晓东教授曾明确声明反对儿童机械读经的方法。他指出,幼儿的生活应当是好奇的、探索的、艺术的、梦想的、游戏的,应当与大自然、大社会相接触,而一些所谓的读经教育却让儿童一头扎进背诵的海洋里,连喘口气都不让。儿童启蒙,是要让道理融于生活,理解和感悟,而不是填牛式的记忆。
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孩子的记忆力再惊人,也不能不问结果地摧残啊。再说了,孩子对所学的内容不能理解,又怎会指导自己的言行呢?学国学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所以,我们在选择了优秀内容的同时,还应该选择科学正确的方法,从孩子的实际状况出发,尊重孩子,爱护孩子。
读经、读诗还是读儿歌?
有人认为“背经”与一般的“古文教育”(唐诗宋词)不同。经学是安邦定国的大学问,古文则不过是雕虫小技。
这就又涉及到了读经还是读唐诗的争论。许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读唐诗,因为唐诗富有韵律,琅琅上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多背唐诗,孩子的语言必定会大大丰富。而那些所谓的“原经”则大多远离儿童的生活和情感,启发意义并不大,所以大多家长倾向选择优秀唐诗。
此外,关于唐诗和儿歌之间也存在一些争论。有专家指出,唐诗遣词造句精炼含蓄,字词顺序经常颠倒,与现代人的语言习惯也大不相同,且幼儿尚处于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背唐诗显然是不合适的。相反,儿歌则节奏明快,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生活,通过朗诵儿歌孩子们同样能够学到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学会礼貌待人等等。
其实,不论古文经典、唐诗宋词还是儿歌童谣,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强弱处,只要内容、形式积极健康,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学习方法科学合理,符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同时父母又为此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都会对孩子有所启发。关键一点是,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导致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孩子幼小心灵的负担,更不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经典诵读”上,而忽视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做的事情。
文/李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