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
更新日期:2006-1-12 点击数: 请双击滚屏阅读 |
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并使之发扬光大。
上幼儿园的女儿一进家就兴奋不已:“妈妈,我今天实在太高兴了!数学课上我答对了一道应用题,老师让全班同学为我鼓掌呢!”看着多少有点内向的女儿的笑脸,我又一次体会到了周弘先生的《赏识你的孩子》中所提倡的“赏识教育”的魅力。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提出过“附属内驱力”的概念,即儿童以获得他人表扬为目的的内驱力,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但由于儿童缺乏自主能力,因此把提高自己地位的希望寄托于得到父母、老师等的认可和表扬。也即儿童是为了得到表扬而学习的。
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并使之发扬光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七种智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我认识智力和人际关系智力。而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和发挥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一理论启示我们,每一个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我们的教育决不是要把不同的人变成相同的人,而是要使每一个具有不同智力表现形式的孩子的优势更加凸现出来。
我们不必总盯着一张白纸上的一个黑点而忽视了那大面积纯净的部分。正如魏书生先生所说:“你总盯着孩子的缺点,他那根‘缺点神经’就总处于兴奋状态,而他的‘优点神经’由于总不被提起激活就总处于休眠状态,结果导致缺点不动得到强化,而优点则渐渐弱化以致最终消失了。”魏老师幽默地说这叫“用进废退”。细想不无道理。但如果反之,我们尝试用“赏识孩子”来代替上述做法,岂不是可以看到另一种风景?这也是魏先生的其中一条教育成功之道。
我们的不少儿童常在“补差”中度过童年,他们差的一面常被老师或家长挂在嘴边,而他们的优点却常不被说起,致使儿童常常不知道自己的优势究竟是什么?结果本应美好的童年就在自卑、低落和“补差”中悄悄溜走了。这样的教育怎能培养出选择社会所需要的充满自信、积极进取、敢于大胆猜测和具有批评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呢?而这些素质不正需要“赏识教育”为基础一点一滴逐渐培养起来吗?
|
|
上一篇文章: 怎么奖励与怎么惩罚 下一篇文章: 称赞或夸奖孩子的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