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文章搜索
家长比孩子更需要毅力
更新日期:2006-2-20 点击数: 请双击滚屏阅读
苗苗几分钟之后就把妈妈的话忘得一干二净。起初妈妈一次次地提醒,并跟她一起收拾,但苗苗还是没能把妈妈的这一教诲铭记在心。同一句话一天要重复多次,妈妈说得连自己都烦了,索性自己做。结果是,苗苗的“残局”全部由妈妈来收拾。

  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四五岁的孩子大多给人“没脑子”的感觉,家长的话在其头脑里几乎不留什么痕迹,所以不能指望什么事情和她说一两次就能记住。而且,幼儿期的孩子自制力比较薄弱,好奇心又特别强,对一件事情专注的时间不长,往往来不及“善终”就去开辟另一个“战场”了。

  为家长支招

  对于孩子的我行我素,家长一定要告诫自己:每个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家长反反复复的提醒和无数次的示范。有了这个心理准备,您才有可能在“忍无可忍”、“坚持不住”的时候说服自己“再咬咬牙,就能渡过眼前的难关。”同时,要注意方法。比如,苗苗妈引导苗苗收拾好物品后,趁热打铁夸她爱整洁、有秩序,使她产生“我很能干”的感觉,有了这种自信,她就能逐渐把事情做好。

  鼓励也需要持之以恒

  每天从幼儿园回来,晓晓都兴奋地把她折的官帽、皮球、手表、酒杯或自制四五页的小画书给妈妈看。起初妈妈夸她“很能干”,“做得真不错”,“照这样下去,会越来越好”。可日久天长,晓晓没折出更新的东西,小画书上除了小鸡、小鸭、鹦鹉,也没见着新的面孔。不过,她的折纸作品比以前更精致了,小画书中的故事也更丰富,从原来的四五页变成了十几页,小动物的神态也生动多了。遗憾的是,妈妈忽略了晓晓的进步,而是指责她每天做同样的事情没意思。渐渐地,晓晓不折纸也不做书了。

  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没有一位家长不鼓励孩子,但能做到持之以恒、事事以鼓励为主的家长却很少。说到底,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过高地估计了孩子的能力,他们希望孩子每天的进步都是突飞猛进的,否则,就认为他的努力没有价值,并把这种负面情绪毫无保留地传达给孩子。家长耐心的丧失,导致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日渐磨灭。

  为家长支招

  孩子需要体验成就感,渴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它是孩子继续往前走的动力。恰当地肯定孩子的成绩、提出适当的要求、鼓励他把正在做的事做得好一点、再好一点,是家长应有的素质。千万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首肯和赞美,家长不懈的鼓励,才能成就孩子的点滴进步。比如,对于晓晓的折纸作品和小画书,晓晓妈要看到她今天做的比昨天的好在哪儿,认可她努力的成果。如果能耐心地和孩子一起玩折纸游戏,提示她怎样做才能好上加好;或者和她尝试用另一种方法画小鸡的嘴、小鸭的头、鹦鹉的翅膀,晓晓的技艺可能就会有更大的长进。

  规矩不能朝令夕改

  4岁的甜甜吃冰淇淋、冰棍没个够,有了这些冷食垫底,三餐反倒成了可有可无。妈妈决定“定量供应”:每天只能吃一根冰棍或一个蛋筒。可甜甜总能为自己找出多吃一点的理由,比如,爸爸今天吃第二只雪糕了。同时,她还有“软磨”的工夫:“天气太热了,妈妈吃点凉的吧……”哄得妈妈心里美滋滋的,于是也就允许她“破例”多吃一点。这样的例外几乎天天都有。久而久之,妈妈也不再提“每天只能吃一次”这件事了。

  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孩子喜欢模仿,家长的所作所为比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理更能在孩子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甜甜看到爸爸吃第二根雪糕的时候,抵挡不住如此甜蜜的诱惑是很正常的;而妈妈偶尔的“心太软”,也为孩子意志力的削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家长支招

  给孩子立规矩的“配套措施”是在家里营造一个守规矩的氛围,规矩面前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