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是出击的弹簧手----分析幼儿的攻击行为 |
更新日期:2006-1-21 点击数: 请双击滚屏阅读 |
攻击(aggression)是指一种侵犯别人的态度或行为,可能是肢体的攻击,如推、打等动作,也可能是间接使用语言怒骂、羞辱别人。
两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形成,遇到不顺心意的情况时,可能就会采取攻击方式,以保卫自我的权益。约三岁以后,他开始注意到许多事物,对别人产生兴趣,也会表示敌意。四~五岁间,攻击行为达到最高峰,此后,在大人适时的诱导下,孩子逐渐学习控制冲动,运用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来发泄情绪,攻击行为就会日趋减少。
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如下:
1.管教方式不当:在婴幼儿时期,教养者过分溺爱,在孩子出现发泄情绪的攻击行为时,教养者未能及时适当地诱导孩子使用正确方式表达其需要或发泄情绪。
2.在暴力的阴影下成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若长期处于受打骂的情况,自然而然会使用攻击的手段来达到目的或宣泄情绪。
3.长期的情绪不平衡:长期持续的痛苦、强烈的愿望无法达成,活动受限制等都会引发愤怒。当愤怒的情绪高涨到孩子无法承受,又无宣泄管道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
4.生理因素:内分泌失调、感觉统合失调等生理因素会导致情绪失控而攻击别人。
如何辅导、帮助孩子?
1. 提供适当环境让孩子发泄。
2. 要有正确的教养态度。
3. 做孩子心灵上的朋友。
4. 教养者须作良好的情绪示范。
5. 倘若是生理因素引起攻击性行为,就应该寻求医疗上的协助。
总之,平时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以作为情绪的转移;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辅导孩子满足欲望的正当方法,学习控制情绪,这样,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
|
上一篇文章: 有了记忆──认生 下一篇文章: 自闭症儿童的感觉与运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