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视线里始终有孩子 |
更新日期:2006-4-29 点击数: 请双击滚屏阅读 |
家庭小档案:
汪浩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讲师
妻子 陈国玲
女儿 汪佳昕 7岁
最喜欢的颜色:粉色
最喜欢的运动:攀岩
最突出的性格:胆大、谦让
儿子 汪佳鸣 5岁
最喜欢的颜色:第一蓝色,第二绿色
最喜欢的运动:轮滑、羽毛球、骑车
最喜欢的食物:玉米馅饺子
最突出的性格:不甘落后,胆小
作为经济学家的汪浩在家里也俨然一副学者的样子,但这并不阻碍他的两个孩子和他成为亲密朋友。采访的时候,姐姐、弟弟在爸爸面前毫无“条条框框”,可以穿着鞋子踩踏茶几、沙发,可以穿上轮滑鞋在屋子里溜来溜去,可以毫无顾忌地要求爸爸玩妈妈才会玩的翻绳游戏……两个孩子一直围绕着的是爸爸却不是妈妈,这个严肃的学者在他们的眼里不过是一位“大朋友”。
爸爸和孩子们厮磨的时间最多
让汪浩讲讲他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学者汪浩却没有了和学生们侃经济学时的滔滔不绝。“我并没有怎么管他们,只不过我的视线里有他们,他们的旁边有我罢了。我在不在家,他们的感觉不会是一样的。”讲不出太多故事的爸爸,其实和孩子们在一起厮磨的时间最多……
女儿佳昕出生的时候,汪浩在美国读书,太太在美国上班。因为读书时间比较自由,所以女儿基本上是汪浩带。
佳昕1岁,有了儿子佳鸣,虽然孩子的姥姥来到了美国,但是汪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还是比太太要多。
佳鸣2岁时,汪浩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回国,而太太继续留在美国工作。
1年后,虽然太太回国了,但是早晚接送孩子们依然是汪浩的事情。白天孩子们在幼儿园,他在学校教书,晚上孩子回家了,他也回家。孩子们的居家时间依然是和爸爸共同拥有的。
虽然汪浩回忆不起和孩子们共度时光的种种细节,但是从孩子们小鸟一般喳喳地围着爸爸转,就知道他们和爸爸在一起的愉快,那该是被包容在一种“宽广怀抱”里的快乐。
不管琐碎的事情,但是做决策
记不住细节的汪浩,对于他做过的“重要事情”以及他决定的“起承转合”,却记得非常清楚。
带孩子回国,是汪浩的决定。“在美国生活环境会好一些,但是自己不是主人,很难融进美国社会里。小孩在美国长大,背景和美国人比较像,但是他们的父母和别人不一样,我不愿这些给他们心理带来困扰。因为我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看到很多在美国长大的学生,坐在学校的公车上,特别爱说话,因为是讲地道英语,他们就怕被认为是外国人。我很多朋友的小孩回家以后都不说中国话,但父母逼着他们说 [1] [2] [3] 下一页 |
|
上一篇文章: 你善于向孩子提要求吗 下一篇文章: 父母心得:教育无小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