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霞
李振霞 母亲,1934年生,黑龙江讷河县人,教授。家庭教育专家。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班,1961年调入中央党校任教,1991年任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在那个“读书无用”风行的年代,作为四个孩子的母亲,她历尽艰辛,不仅把儿女全都培养成了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博士,她和丈夫也同样成果累累,创造出了“亲子共赢”的家教最佳效果。
金春明 父亲,1932年生,吉林省延吉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党史研究专家。独著、合著《“文化大革命”史稿》、《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等数十部著作。
金 萤 女儿,1956年生,“文化大革命”时期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入首都医科大学。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金 煜 大儿子,1959年生,山东海洋学院毕业,后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现任职于美国雪弗龙石油公司。
金 侠 二儿子,1963年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罗切斯特大学教授。
金 延 三儿子,1963年生,清华大学毕业,其后在中国航空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国际研究员。
编者按: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时代,中国教育遭受到空前的大破坏,以致那个时代里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竟被称为是“被耽搁的一代”。
然而同样是那个时代里的孩子,本文作者李振霞老师的子女,不仅没有被“耽搁”,相反却在默默地积蓄力量,恢复高考后,便一个个脱颖而出,一家走出了四个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博士,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庭博士群”。
为什么在那样一个艰难的年代,李老师能够让孩子个个成才?
我在同李老师交往和编辑这篇文章时,有下列四点给我印象最深。
第一点是李老师那深入骨髓的家教意识。
在那个年代,家庭教育意识空前淡薄,整个社会把家庭教育孩子的功能淡化到不能再淡化的程度,以致根本谈不上“培养”而到了“饲养”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李老师的那种“即使当右派也要教育好孩子”的思想便更显得可贵了。
正是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李老师便有了许多不同于常人的做法,如一定要坚持自己乳养孩子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第二点。
“一些女性做了母亲后,为了保持自己的身材,不愿用母乳哺育婴儿……”
这样的说法,乍一听以为都是在说现在的女性,其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这样的做法就已经在我们的城市里风行了,凡有经济条件的,都是给孩子请保姆喂牛奶。
当时的思想观念不仅是这样做不耽误革命工作,而且还有喂牛奶比母乳更好的说法。面对这些潮流,要想保持头脑清醒并不容易,难得李老师依据一个母亲本能的直觉,坚持认为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品。因此她对于自己的四个孩子,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尽最大的力量去喂孩子母乳,即使自己因为工作关系不能喂,也顶风冒雪找到奶妈来保证孩子乳汁的供给。
李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第三点是对知识的崇尚。关于这一点这里不必多说,只要看看本文的题目就能不言自明。
李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第四点,也是最大一点,就是她对教育孩子与自己事业是否冲突所作出的回答。
一般人认为,事业和家庭不能兼得,如果父母想要有自己的一番事业,那么在孩子的教育上就很难有所作为;反之,如果为了孩子殚精竭虑,那么自己的事业就很难有所成就。
因此,很多年轻父母生了孩子便不想在教育上花很多时间,甚至不想花时间,他们认为这样会耽误自己的前途。这样的看法不能说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