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之道所说的“戒”
“戒”字,人们最熟悉的就是猪八戒这个名字里的“戒”,因为老猪受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所以唐僧送他这个别名。但是,这位老猪“戒”得并不好,屡戒屡犯,所以就得屡犯屡戒。这也说明,要真正戒住并不容易。“戒”在人类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中,有着久远的传统。有一种叫戒尺的东西,就是佛教说戒时的用具。那是两块小木块,一俯一仰,仰的稍大,俯的覆在仰的上面,说戒时将俯的木块向下敲击,发出响声,使听者集中注意力。后来演变成塾师对学童施行体罚的木尺,也叫戒方。
《辞海》讲:戒,禁制的意思。《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又引申为戒除。如戒烟、戒酒。另外还有谨慎、防备和命令等意思。
用“戒”,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失去有力、有效的“戒”,社会就要乱。因此,社会管理者想了很多“戒”的方法,搞了很多“戒”的条律,建了很多“戒”的组织机构。批评、惩处、刑罚,公安局、法院、纪律检查委员会,等等,都是为执“戒”准备的。“戒”并不只是专给坏人预备的,好人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产生“破戒”倾向。有一篇文章说:“套个‘紧箍儿’,好去‘取真经’”。我赞成这观点。大家都熟悉《西游记》的故事,如果不是如来佛给孙悟空套上个紧箍儿,让唐僧用紧箍咒来约束他,孙悟空的作用肯定得不到那么充分的发挥。这说明必要的规矩是绝对不可少的。当然,像唐僧那样有时用不到当处,也有副作用。
家庭教育中的“戒”,是保障孩子“走正道”的重要手段,科学的戒规,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安全线。父母不会用“戒”,孩子就有可能误入歧途。
“戒”的方式,在家教中被通俗化为“管”。其实,“戒”的方法属于“管”的范畴,但“管”比“戒”要广泛得多。照管、看管、拘管、管理、管制、管束、管教,都属于管的范畴,其中有些内容并不属于戒。
戒,作为一种家庭教育的方法,它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防止误入歧途。有些恶习、劣癖,比如吸毒,一旦染上,没有戒住,后患无穷。二是培养自控能力。父母毕竟不能“看守”子女一辈子,如果不从小深扎“戒根”,说不定啥时候就会出事。人如果不能自觉地管住自己,就难免要受别人强制地管束。
家教中的戒,从“防止”的意义上讲,应该包括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所有方面的内容。当然也不能事无巨细,搞太多的清规戒律,使孩子无所措手足。大量社会现象表明,许多的社会问题,都是社会成员的不良习惯、不良品质和不良癖好带来的,究其根源,多因儿童少年时期戒之不力所致。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扬汤止沸,更需要釜底抽薪。充分运用家教中戒的方法,强化社会成员自律的觉悟和接受他律的自觉,是从根本上解决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法。
家教中的戒,从程度上说,可分为禁忌性的“戒”和节制性的“戒”。毒品、赌博、吸烟、打架、骂人等,必须用禁忌性的“戒”,绝不能让孩子接触和养成习惯;饮酒在儿童少年时期也应列为禁忌,进入青年期以后,为了社交需要可适当放开一点,但仍需节制。从阶段上说,可分为预防性的“戒”和纠正性的“戒”。作为父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必须在预防性的“戒”上狠下功夫,要防患于未然。但是,防不胜防的情况也难避免,因此纠正性的“戒”也不可少。农业上防治病虫害有个方针,叫作“治早、治小、治了”,我看纠正孩子的坏毛病也应该这样。
二、“戒”的基本方式方法
家教中的“戒”和社会上不同,既不必那么正规,也无需那么严肃,最好是在日常的关爱中进行,除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轻易使用生硬和强制的手段。根据成功人士的经验,在家教中大体可用警戒、告戒、劝戒、惩戒四种具体方法。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