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文章搜索
让孩子走进社会(附图)
更新日期:2006-2-14 点击数: 请双击滚屏阅读

  事例:放学了,家长们都来接自己的孩子。天天站在一旁,迟迟不肯跟妈妈回去,眼睛看着另外一位小朋友手里拿着的玩具。原来他很想玩那个玩具,希望能把他的玩具借回家,再多玩一会儿。

  父母不当的做法:妈妈丝毫没有察觉到孩子的眼神,“有什么事吗?”天天把自己的需求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家里什么玩具没有,还要别人的玩具,不行的。”说完,不管天天放声大哭,硬是把天天拉回去了。

  新《纲要》链接——

  新纲要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幼儿园、家长要随时随地的注意榜样示范的潜移默化作用。

  老师的话:幼儿期是社会性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同情心、和自信心等的培养都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社会性培养呢?首先,创设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最需要心灵的安全感,最害怕的就是条条框框的“不行”、“不准”。多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充分给予孩子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如和长辈问好、喂养小动物、做家务、和同伴交往等等。作为家长,应尽可能地在有效的环境下,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及社会交往能力等,生活中时时都渗透社会教育。

  其次,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社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活是幼儿社会学习的课堂。家长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看似微不足道,而这些琐碎的“小事”恰恰成了幼儿观察、模仿和学习的重要内容。

  另外,最重要的是,多给孩子实践的机会。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一贯主张和鼓励 “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但在现实生活中,常会发现很多家长很少给孩子独立办事的机会或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否定甚至不加理睬。其实,这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使孩子的自信心受挫,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极其不利。因此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规律,即从不会到会,从做得不好到做得好。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关键是能克服自己的不足,在自己的特长中找到自尊和自信。同时,平时要多鼓励孩子,这样他们会懂得接受挫折和失败,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继续努力,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文/浙江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  桂燕萍)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