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里的友谊与竞争(图) |
更新日期:2004-3-22 点击数: 请双击滚屏阅读 |
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的老师,与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引导他们掌握学习和交流的技巧,而非拿着笔和纸预备明天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观察到孩子们在学习、玩耍的过程中建立起初步的人际交往,体会到友谊的喜悦和竞争的乐趣。
写几则小故事,也写下蒙氏教师的思索。
PartⅠ打开友谊之窗
故事一:两岁半孩子的“猩猩”交流
小虎和晴晴是同一天来“小橡树”的。第二天,正是个周五,其他孩子都去动物园了,他们俩因为有点感冒留在“家”里。两人还没说过话呢,但是,“惟一”的同类就是对方,怎么办呢?
开始的时候,两个人远距离相互观察,一边自己玩着一边偷偷注视对方,就像是动物的警惕性。此时,如果其中一个的动作稍微向旁边移动一下,另一个马上会往回退若干步,重新远距离观察。最后,由于玩具的魅力,俩人站到了一起,但相互不说话,不对视,而是各玩各的。一段时间后,双方都酝酿了进一步沟通的情绪,有了交流的欲望,所以几乎是突然间,两个人同时抬起头,对视一下,这需要“小动物”有足够的勇气。对视后又慌忙低头去玩自己的东西,但估计已经心不在焉。然后又是第二次抬头对视,这次对视时贝贝微笑了一下。小虎作为回报,立即给了晴晴一块玩具零件,但没有说话,给完后立即低头游戏,纯粹是用动作在掩饰,因为他什么有效性动作都没做出来。第三次是小虎先抬头看了晴晴,晴晴立即抬头回应,还是没有说话,但两人对笑了一下。此时完成了交流的全过程。
蒙氏教师的思考:
孩子的心灵真的如小动物一般,纯洁、萌动,他们从家里走到幼儿园这个社会上,心灵也慢慢打开了,但是,如何打开?他们首先通过眼神和动作去学习分享玩具和快乐,分享“趣味”和“感动”,然后才是语言的沟通、交流。小虎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曾宣布自己为“小蜗牛”,我立即明白了他内心的“蜗牛”情结在于“蜗牛随时背着它的小房子”,他内心所盼望的安全感,对家的眷恋;当他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时候,他宣布自己是小松鼠,已经可以离开家但随时有大尾巴保护自己;现在他“进化”成小鸡或小鸭啦,可以一群在一起游戏。是这样的,自己玩→平行玩→一起玩,就是他们长大和心智发展的表现。
故事二:混龄的妙用
在“小橡树”,经常见到小点的孩子围着大孩子转的情形,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有“帮派纷争”,这,其实正是混龄的妙用。
两岁多的佩佩入园第一天时,一句话也不说,比她大1岁的微微很喜欢她,就递给她玩具,教她玩,一起做音乐游戏,老师有话就请微微转达,佩佩很听微微的话。这缓解了佩佩刚入园的紧张,情绪很快就好起来了。
那天我们要外出的时候,小朋友们一起换鞋。微微帮佩佩黏好鞋上的黏扣,比微微大1岁的扬扬又帮微微使劲往上提鞋,三个孩子低头挤成一团,穿好后,佩佩很兴奋地向我报告:“老师,微微帮我穿鞋,扬扬帮微微穿鞋!”孩子们都很开心,等到过马路的时候,我说:“谁愿意帮老师照顾小弟弟小妹妹啊?”孩子们总是欣然地拉起手,这是组织迅速拉手的法宝之一!
其实,大点的扬扬本来喜欢追着比他大的孩子玩,对小孩子总是“不屑一顾”,他妈妈甚至担心他在情商方面的发展。我就 [1] [2] [3] 下一页 |
|
上一篇文章: 孩子在玩,别怕吃亏 下一篇文章: 也帮妈妈们找一些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