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进行社会交往规范教育 |
更新日期:2003-5-22 点击数: 请双击滚屏阅读 |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有马斯洛把人的种种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实现自我的需要。他把社交需要作为一个人的高级需要之一,认为一个人在基本上满足前两种需要后,社交需要开始形成强烈的动机,它包括社交的个体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和支持,离群索居会感到痛苦;希望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保持友谊与支持相互信任等等。每个人都希望有个可归属的群体,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得到关心和照顾,而不感到孤独,因此,有社会交往的需要,这也是一种归属感。
对于幼儿,他们一开始进行的社会交往往往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或出于对某人某物的吸引等。因此,他们的动机和目的是相当简单的:精神上的愉快。这也是很多父母关心孩子交往的动机和目的考虑。但仅停留在这一层是不够的,作为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由简单的交往向复杂的交往发展,由交往的低层次向交往的高层次过渡。
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受着一定的社会准则和规范的制约和调节,并趋于不断完善之中。对幼儿进行的准则和规范教育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1.团结友爱
年幼天真的孩子,如同他们手里玩的橡皮泥一样,具有很大可塑性。孩子们之间能否友好相处,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和教育。
父母应该有意识带着孩子走出家庭的小天地,让他们多接触一些小伙伴,多结交一些好朋友;在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买一些糖果之类的东西给孩子,启发他分一些给身边的小朋友。孩子们在一起,为了玩得新鲜有意思,就要互相商量,这就培养了尊重别人的意见的习惯。他们玩得融洽欢快,便培养了友爱互助的精神。在游戏中大家约好了一定的规则,谁也不能违犯,也就培养了遵守纪律的品德。正是这些共同活动中,孩子知道了应该想到别人,懂得了友爱谦让,这样与其他小朋友就能友好相处了。
2.礼貌待人
即教育孩子学会问候别人,懂礼貌。如有一个小女孩,坦率而温顺,但不知为什么,碰到相识的人总不知问候。别人向她问候“你早”,她却低下头不应答,原因不在于性格孤僻,而在于她的家长所说的“不善于交往”。一般的,人们都喜欢性格开朗、微笑着向人问候的孩子和有礼貌的孩子,大家都乐意与他(她)更多地交谈。如果遇到熟人就躲,或遇人问候不知搭理的孩子,大家就会产生一种不好的印象,也就不大喜欢与他(她)接触,这样他(她)的朋友就会很少,性格就愈发孤独。因此,父母要尽量重视让孩子养成问候的习惯。家长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办法:
(1) 造成相互问候的家庭气氛
[1] [2] [3] 下一页 |
|
上一篇文章: 123,数学游戏一起做起来 下一篇文章: “改造”害羞孩子之全功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