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文章搜索
使孩子茁壮成长的三根支柱
更新日期:2003-9-12 点击数: 请双击滚屏阅读
      在抚养孩子的时候,首先考虑的问题自然是孩子的健康(身体健康与心灵健康);其次是智力的培养;再次是使孩子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和道德素养。
  之所以把培养智力放在第二位,是因为在婴儿诞生的同时,智力的发展也开始起步了,它要比社会性和道德发展得早一些。在这三者中,无论缺少哪一样,都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父母打算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心里应该有一个清醒的目标,然后再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为了培养将要肩负起21世纪重任的孩子,父母们应该怀有什么样的理想呢?
  尽管不同的父母对孩子有不同的期望,但是,在众多的期望之中不会没有共同的东西。这些共同的东西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1)在爱护自己的同时,也能够爱护、体谅他人;
  (2)怀有让社会变得更好、让自己的周围变得更好的使命感;
  (3)具有为完成这样的使命所需要的卓越创造力;
  (4)具有领导才干;
  (5)具有与大家协调共处的社交能力。
  如果能把孩子培养成具有这种素质的人,那么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中,他都会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度过有意义的一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为培养出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做好哪些心理准备。
  正确地理解婴儿发出的信号
  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首先必须要让孩子健康。不过,一提到“健康”这个词,人们立刻想到的往往只是身体的健康,而心灵的健康却常常被忽视了。有关零岁的素质问题,在健康方面,我想着重提出婴儿心灵的健康。
  人生的最初阶段,特别是零岁至三岁期间的身心发育状况,能左右人一生的身心健康———对这一事实,我们并不十分清楚。精神科医生说,现代人的不安、不健康的最深的病根,是源于他们在婴幼儿时期母子(或父子)关系的不安定。
  对于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格外留心。为了让婴幼儿得到最健康的成长,父母们应该正确地接受孩子发自内心的欲求,只有在这种联系达到最和谐的时候,孩子才可能获得可喜的成长。
  有关这个问题,九州大学心疗内科的精神科医生杉田峰康在其著作《是谁把孩子弄成这个样子》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一个健康的母亲,是不会去妨碍孩子那些纯粹天然的行为的,比如饮食、睡眠、玩耍、好奇心、惊奇以及无法捕捉的自然的想象等等。
  当孩子的这种人生早期的愿望被充分满足后,他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对他人具有爱心的人。”随后,杉田先生又阐述了育儿的正确态度:“所谓育儿,并不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应该看做是得到了一个活的宝藏。
  在符合孩子本身素质的基础上进行培养,这也许才是正确的育儿观念吧。”无论是教养也好、教育也好,如果不符合婴幼儿的自然发展规律,一切都无从谈起。这就是原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