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文章搜索
在玩中主动建构思维能力
更新日期:2006-5-19 点击数: 请双击滚屏阅读

  强调儿童的思维与学习不是被教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主动的探索。在被动的情况下,儿童的思维是不活跃的,故应让儿童反复地、主动地去建构、去探索玩具,让儿童获得主动学习的机会。

  探索在先,游戏在后(科妮.赫特的研究1966)

  给幼儿一个新玩具时,幼儿并不是先玩,而是探索。如小的幼儿会先放在口里咬——口唇期,稍大点的则会问“这是什么呀”。在游戏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引导孩子,给孩子探索的空间,引发孩子探索的兴趣。

  每一种经验都可以通过适合儿童不同发展水平的多种活动来实现。

  如“数”的经验,幼儿在数蝴蝶上的点方式会有很多。其实幼儿知道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如有玩具,幼儿则会找他自己认为好玩的,具有挑战性的。

  尊重儿童的探索(做中学)

  即当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知道了玩的规律时,教者要考虑怎么去增加难度,增加探索的空间,在探索过程中不能给孩子唯一性的标准答案。如此就等于限制了儿童的发展。

  由关注教师的教,而转向孩子是如何学

  应观察幼儿是怎么思考、怎么发展、怎么去利用的。

  强调儿童的思维发展是必须由外化的转为内化的,而转化的关键则是儿童的主动建构。

  很多情况下,表面上会的可能以后出现相同的情景时又不会,因此思维的外化转化为内化是非常重要的。即思维能力真正的获得最重要的要看幼儿能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

  儿童的学习总是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经验。

  孩子的学习或者活动是在以往的经验上判断的。如问一个5岁的幼儿“什么叫围棋?什么叫象棋?”,回答是“一个越下越多,一个越下越少”,他的概括一点都没错。在数学领域里有正规数学与非正规数学,如对非正规“量”的感知,3以内的数幼儿是不学就会的,比如说要把一个小孩给卖了,他说“那我能卖好多好多钱”,问“能卖多少钱?”——“2分钱!”。对于语言所获得的经验是不够的,更多的需要自身体验、探索,其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相互作用的。

  儿童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幼儿的理解方式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幼儿拿着相同的玩具,因理解不同,建构就不一样,即建构主义所说的“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如果能了解幼儿是怎么看世界、怎么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那么在设计教学或在跟孩子互动时,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以上这些对教学的影响,就是要重视探索活动与随机教学的意义。随机就是说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去引导。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